目前,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和省学联共同举办的2018年“创青春”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各高校总体结果揭晓。我校在全省74所参赛高校中名列第23名,在全省民办高校中名列第2名,韩晓静、田川、王爽、高慧妍、厉安昕、卞鹏、李倩、邹强8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
据团省委统计,本届辽宁省“创青春”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包括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在内的全省74所高校的数万名师生踊跃参加,其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最终我校学生的参赛作品于全省2467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3金12银27铜共计42项省级奖励,创历史新高,部分参赛作品还获得了竞赛组委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为迎接本届大赛,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科技处、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组成的组织协调办公室,负责在校内开展工作,竞赛组织工作得到了各系部、各单位全体教师的积极响应,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竞赛发起到作品上报、校内评审推荐等一系列工作,共组织了181项成熟、完善的项目作品,校内参赛学生达2000余人次,指导教师121名,参赛响应规模为历届之最,创业项目涵盖了农林食品、生物医药、环境化工、信息技术、材料、机械能源、文化创意等各个方面。经过校内初赛、复赛,省内一评、复评等环节,遴选出50组优秀项目推荐报送省赛。
为更好的服务我校师生参加本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对比赛进行了全程跟进,按学校要求,发布7份竞赛组织文件涵盖竞赛要求、指导意见和网上申报教程,确保竞赛申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大赛期间,“沈科创新创业”公众号专项成立了《沈科创业讲坛》板块,特别推送了相关的培训课程,并在师生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也为今后相关竞赛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在本届“创青春”大赛作品中,我校提交的作品普遍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并在实际运营推广具有一定的价值。其研究领域不仅涵盖了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服务业等领域,更对区块链、云支付、环保材料等尖端领域有所涉及,而这些高水平、高科技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我校“要素入手,能力本位”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原理与实践。
2015年,我校率先提出“要素入手、能力本位”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出“双线融合,五步推进,能力本位,开放创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三年教育实践,取得了的丰富的教育成果。逐步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把指导学生大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途径,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年多来,我校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世界级奖励2项,国家级奖励14项,省级奖励460项,市级奖励243项,我校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单位10次,54人次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累计参与教师1500余人次,累计参与学生9000余人次,师生组队参赛覆盖率90%,获奖率45%,全校上下掀起一片创新创业的热潮,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近三年,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成果在省内高校脱颖而出,2016年“创青春”创业大赛中,我校在全省69所高校中团体总分排在第21名,在民办高校中排名第1位;2017年“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中,我校在辽宁省69所高校中团体总分排在第24名,在民办高校中排名第2位;2018年又得到了巩固与发展。连续三年努力培养了一批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和优秀毕业生,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功能,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一定贡献。